网课通

非礼勿视是啥意思?

admin3780

摘要:让自己进入或从散乱中恢复到敬神般专注、恭敬的敬神状态,就是仁,如此,做任何事、面对任何人,就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所以,达到仁在于你自己,不是靠别人。颜渊说:具体如何去做呢?孔子回答, 视、听、言、动之前,应该要求自己,内心还没调整到如敬神般的恭敬、专注、就不要仓促的去看、去听、去说,去采取行动,甚至决定什么事情。心学传人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曾提出:经典不是理论上空洞的道德说教,学习之后必须要能一以贯之,达到 “百姓日用即道”,“愚公愚妇”都能知能行的程度。我想“百姓日用即道”这一观点也可以理解为能在日常生活中行之有效的理论才是“实用的道”。近年来,大家都在读传统经典,《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等等等等,以期作为自己的修身之本,进步之资。但同时,大多有身体力行之愿,却难以落实知行合一之行,如此,让“一心向上”的人们难免困惑或颓丧,以为是自己愚笨;或失望的认为“经典”的确过时,甚至生出古人思想确有“局限性”的感叹,在这个时代和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似乎终究做不到可以实用的程度。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实际上,原因大部分和时代变迁无关,而是我们自身,不一定是古今传承中没有人做出正确的解读,而是被主流解释屏蔽了。自然我们就无法做到“知行合一”。不提注释可能产生的谬误,我们带着自己当下的现代文化知识背景去认真阅读经典原文显然容易误读,但忙碌的现代人乐于做“我读(过)经典”这样的事。至于是否接近“真理”和实用,不在乎,我觉得“爽”,足矣。这和传统的“我注六经”一样,只是因为现代的信息自由,导致每个人都可以和古代大儒一般“注六经”,尤其是披着现代儒衫的“于”老师们,因为受众和传媒集体的懒于思考,更可以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所以,“认真”读经典的原文,很多时候是不够的,要验证自己的理解或他人的解说,必须认真琢磨经典原文的主旨和出处、上下文,相关的某一段,某几段,历史背景和同一话题在同时期不同时期著作中的表述等等。才有可能,且只是可能,接近或打开传统文化经典的宝库,获得真正具备现实指导意义的文化宝藏。我们以《论语》卷六 颜渊第十二中颜渊问仁为例: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段话重点是针对什么呢?首先,我们都知道《论语》是教人如何为人,做人的学问,不是专门讲“礼”的《礼记》,所以讲述的重点是针对每个人自己和每个自己的内心,并通过“人心”的修养,达到真正的有道德的君子的“人”,甚至接近“圣人”的人。这其中,“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的素质,或素养。颜渊问的,也是人如何可以做到仁,而绝不可能是请教外在的行为规范。孔子强调:达到“仁”,靠的是自己,这个“仁”无论如何不会是靠别人(包括任何外界形式)给予的。颜渊进一步问,请您告诉我们如何做?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经典的四句同样不会是按现代汉语字面理解的意思,如果理解为目前流行的:不合符礼教(或规矩)的话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做。甚至有“老师”在《弟子规》的推广中结合举例说:“非圣书,不能读”的。这种用近乎预设和指定 *** 来要求一个人,不是死板,就是滑稽,甚至有法家 *** 的味道。更有解释成从眼睛、耳朵、嘴巴、身体严格的管束自己,由外在规范,薰陶自己,事实上这种理解自古至今一直是大放光彩的。在当前彰显个性和追求自由的现代社会,除了人们喜欢的“君子佩之”般的作秀,这类诠释当然缺少可以真实应用到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基础,对于认真自我提升的人来说,摒弃掉这样的文化糟粕就没什么不对,扯得远点,正是这种浮华的表现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全面西化和 *** 打到孔家店的主因或之一。那么,这段关于”非礼“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笔者先把整段话按我的研究结果,完整的解释一遍,再提供给有时间和有兴趣研究论证的朋友们审查、验证与指教。接近真意的原文解释应为:做到让自己恢复如祭祀时敬神般专注、恭敬的心理状态(人只要原意,都有这个能力,只不过经常处于敬神散乱分心的状态,所以需要自我收敛。)就是仁的状态,如此,做任何事、面对任何人,就可以达到或接近更佳的效果(为什么是任何事呢,比如:我们和另一个人为了任何事打交道,内心真做到了专注、恭敬、真诚,无论你的能力如何,其实对方是能感觉到的,因为你的这种状态,对方善,自不必说精诚合作的结果;对方不善,你的专注会使你之一时间感受到对方的恶意而避免与减少灾祸,你的恭敬渗透到言行中,在道义上气势上也上占据了绝对优势。所以,达到仁的效果(首先)在于自己,不是靠别人。颜渊说:具体如何去做呢?孔子回答, 视、听、言、动之前,应该要求自己,内心做不到(或还没调整到位)如敬神般的恭敬、专注、就不要仓促的去看、去听、去说,去采取行动。颜渊说,我一定按您说的去身体力行。我认为,只有这样理解,也符合我们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有过)对人对事的结果,才真的可能长期将“非礼”不行,做到知行合一的程度,并原意在自己的生活中一直实践下去。再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医生(无论个人道德品质和兴趣爱好如何),见到一个着装暴露的性感美女来就诊,按传统的对非礼勿视的理解,这时应该掩面而去或把这患者赶出诊室,不可能这样做吧,那么他该如何实践非礼勿视呢?只要他自己正心诚意,进入职业状态,尊重自己的职业,专注于自己的医疗行为,那就就没有什么不可看,不可说,不可以做的,即使他下班后可能会去见情人 *** ,但至少他在此时此刻,做到了“仁”,也一定能赢得患者的尊重和取得更好的诊疗效果,反之,个人德行与患者利益双双受损。所以真实世界上不可能出现一个怀着一颗恭敬的心(至少当时)耍 *** 的大夫。同理,公务员也不可能怀着一颗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心去贪污受贿和消极怠工,出现低级错误,除非。他没有进入恭谨,精神集中,尊重一切工作对象的状态(说到这,年龄大的朋友应该更能领会“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对自我的意义吧。同理,任何行业和追求的人皆如是。延伸开去可以举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到治国和修身,小到养生和日常,比如基督 *** 在饭前的祷告,就会很好的进入“非礼勿食”的状态,不提对神的感恩,至少其长期养成的专注进食状态,对消化乃至健康的良性影响就是不言而喻的。 好了,不多罗嗦,想必明眼人都能领会我要表达的意思了,下面重复一遍。这段话的真实意思是:孔子说:让自己进入或从散乱中恢复到敬神般专注、恭敬的敬神状态,就是仁,如此,做任何事、面对任何人,就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所以,达到仁在于你自己,不是靠别人。颜渊说:具体如何去做呢?孔子回答, 视、听、言、动之前,应该要求自己,内心还没调整到如敬神般的恭敬、专注、就不要仓促的去看、去听、去说,去采取行动,甚至决定什么事情。颜渊说,我一定按您说的去身体力行。 相信如果我们在对外的言行举止中,坚持保持和提示自己注意保持和进入这种心态,必然在“人和事”两方面都会受益无穷。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的这种解释,并不是在做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的事情,依旧是在学习中希望能获得经典原文的真实意思的学习心得。相关的文字大都逐字逐句在说文解字中查询过,再通过上下文对比,历史年代的参考,当时相关人物和主题的资料寻找,才暂时得出上述结论。如《史记》中记载的孔子问礼于老子记载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 *** 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这段话中后半段明确提示了我们:对于礼而言,外在的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内心,要去掉计较是非功利与贪欲之心,表面的表现造作和散乱放逸的心,才是“礼”的基础。这些都坚定了我的上述观点,否则也不敢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再有就是大概参考了古代“礼”的发展和强调礼教目的相关论述,不敢说全部支持我的看法,至少绝对和本文不相违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我其实不是在做学问,古文修养也不足,我真感兴趣的是主题是人的精神力量和专注的精神对我们身心和事业的影响,欢迎有同样兴趣的朋友交流。补充:这篇文章本来是我在自己微信公众号上的,题目不一样。附:部分基本依据和参考说明1.我主要是从中国最早的字典和权威的训诂学参考书《说文解字》入手,该书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论语》创作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40年-公元前400年,东汉前的“勿”字的主要意思怎么看也还没发展到“不要”的意思;而从“礼”的原意看,同履,事神致福之意,其对意的注重,比后来发展的繁琐的礼仪规章要重要的多。2.仁(说文),親也。見部曰。親者,密至也。从人二。?意。中庸曰。仁者,人也。注。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問之言。大射儀。揖以耦。注。言以者,耦之事成於此意相人耦也。聘禮。每曲揖。注。以相人耦爲敬也。公食大夫禮。賓入三揖。注。相人耦。詩匪風箋云。人偶能烹魚者。人偶能輔周道治民者。正義曰。人偶者,謂以人意尊偶之也。論語注。人偶同位人偶之辭。禮注云。人偶相與爲禮儀皆同也。按人耦猶言爾我親密之詞。獨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其字从人二。孟子曰。仁也者,人也。謂能行仁恩者人也。又曰。仁,人心也。謂仁乃是人之所以爲心也。3.克 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肩也。周頌傳曰。仔肩,克也。人部曰。仔,克也。此曰。克,肩也。然則周頌仔肩絫言之。毛謂二字皆訓克也。肩謂任。任事以肩。故任謂之肩。亦謂之克。釋詁云。肩,克也。又曰。肩,勝也。鄭箋云。仔肩,任也。許云。勝,任也。任,保也。保,當也。凡物壓於上謂之克。今蘇常俗語如是。釋言曰。克,能也。其引伸之義。左傳曰。凡師得儁曰克。於鄭伯克段於鄢曰。如二君。故曰克。卽得儁之說也。穀梁曰。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此釋言之說也。公羊曰。克之者何。殺之也。此以相勝爲義。大雅毛傳云。掊克,自伐而好勝人也。俗作剋。象屋下刻木之形。上象屋。下象刻木彔彔形。木堅而安居屋下栔刻之。能事之意也。相勝之意也。苦得切。一部。刻克曡韵。凡克之屬皆从克。非(说文)4.非 韋也。韋各本作違。今正。違者,離也。韋者,相背也。自違行韋廢。盡改韋爲違。此其一也。非以相背爲義。不以離爲義。从飛下翄。謂从飛省而下其翄。取其相背也。翄垂則有相背之象。故曰非,韋也。甫微切。十五部。凡非之屬皆从非。5.【说文解字注】复 往來也。辵部曰。返,還也。還,復也。皆訓往而仍來。今人分別入聲去聲。古無是分別也。从彳。??聲。房六切。三部。6,【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釋名】禮,體也。得其事體也。??也。見禮記祭義,周易序卦傳。??,足所依也。引伸之凡所依皆曰??。此假借之法。 *** ,??也。禮,??也。??同而義不同。所?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故禮字从示。豐者行禮之器。豐亦聲。靈啓切。十五部。礼,履行敬拜活动。用来敬神致福的仪式。字形采用“示、豊”会义,“豊”也是声旁。,这是古文写法的“礼”。7.勿(说文) 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雜帛,幅半異。所以趣民,故遽,稱勿勿。凡勿之屬皆从勿。??,勿或从於。文弗切〖注〗??从?。意思是,勿是乡里所立的旗帜,这个字从象形上看,想旗杆和旗帜末端飘带的形状,是用来催促民事的。所以是匆忙急促的意思。1. 犹勉勉。勤恳不懈貌。《礼记·礼器》:“卿大夫从君,命妇从夫人,洞洞乎其敬也,属属乎其忠也,勿勿乎其欲其飨之也。” 郑玄 注:“勿勿,犹勉勉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守此,终身勿勿也。”《乐府诗集·北齐享庙乐辞·登歌乐》:“端感会事,俨思脩礼。齐齐勿勿,俄俄济济。”[1]2. 犹忽忽。忧愁貌。“勿”与“忽”声近而义同。《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故君子无悒悒於贫,无勿勿於贱,无惮惮於不闻。” 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立言》:“君子无邑邑於穷,无勿勿於贱。”一本作“ 忽忽 ”。 晋王羲之 《延期帖》:“兄弟上下远至此,慰不可言,嫂不和,忧怀深, 期 等殊勿勿燋心。”3. 指恍忽貌。《关尹子·一宇》:“天物怒流,人事错错然,若若乎回也,戞戞乎闘也,勿勿乎似而非也。” 晋 王羲之 《问慰诸帖》上:“吾顷胸中恶,不欲食,积日勿勿,五六日来小差,尚甚虚劣。”4. 急遽。晋 王羲之 《章草帖》:“旨信送之,勿勿当付良信。” 唐 杜牧 《遣兴》诗:“浮生长勿勿,儿小且呜呜。” 清 周亮工 《送汪舟次游庐山序》:“﹝ 汪舟次 ﹞念予寥落,忽复渡江 *** ,登 繖山 后,勿勿有意 匡庐 。” 郑文焯 《与人论词书》:“﹝余﹞迨二十五岁南游客 吴 ,勿勿岁月,每值满城梅雨,襟袖酥凝。”履 【說文】足所依也。本作??,今作履。【爾雅·釋言】履,禮也。

非礼勿视是啥意思?

非礼勿视是啥意思?

非礼勿视是啥意思?

标签:#尔雅网课答案公众号有哪些

上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后一篇了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

网课答案系统上线!

速度get新技能~


点击这里了解详情!   

×

扫码查题

微信号复制成功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号,添加朋友,粘贴微信号,搜索即可!